日前,濮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发布,其中指出:到2025年,濮阳氢能产业协同生态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氢能在交通、环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普及成熟,初步形成氢能制备、装备制造、储存输送、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全产业链条,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基础保障方面。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绿氢”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产能5万吨/年(不含化石原料制氢),建成加氢站15座,氢气终端售价降至30元/公斤以下,濮阳氢能在“郑汴洛濮氢走廊”及周边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科技创新方面。建成氢能标准研究、检测试验和安全运营等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4家以上。产业生态方面。河南(濮阳)氢能装备产业园建设成效彰显,集聚15家以上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20000台/年以上,氢燃料电池车辆产能达到3000辆/年。示范应用方面。推广示范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辆以上、两轮车2000辆以上,建成各类应用示范场景100个以上。
展望2035年,濮阳氢能产业协同生态圈优势彰显,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培育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生态,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左右。
原文如下:
濮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为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中原油城”向“中原氢城”转变。根据《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2—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环境
(一)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氢能规划和产业政策,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
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将氢能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城市群为单位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鼓励氢能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涌现出一批氢能产业链创新性优质企业,初步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氢能产业发展集群。国内氢能产业正处于产业链技术突破、从研发阶段转入产业化示范应用的关键时期。
河南省加快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将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构建“一轴带、五节点、三基地”空间布局,打造世界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为濮阳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发展基础
近年来,濮阳市坚持前瞻布局、高位推动,把氢能作为发展未来产业的主攻方向,在实现从“0”到“1”突破的基础上,正在加快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迈进。
1.基础条件优越突出。濮阳因油而建、向油而兴,是全省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合成氨、丙烷脱氢等行业氢气年产能23.6万吨,约占全省40%,具有氢气制备、利用良好基础条件。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已基本建成黄河流域绿色能源基地,新能源装机容量210.7万千瓦,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潜力大。中原储气库群库容达到106亿立方米,“十四五”末将突破150亿立方米,国家、省多条天然气骨干管网在濮阳互联互通,通达华北及中东部地区7省50余地市,城乡燃气普及率和工业用气量位居全省前列,为发展掺氢天然气输送提供了较好的硬件基础。
2.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依托中原油田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成立濮阳市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围绕制氢路线优化、高效安全氢气储运技术、氢气纯化、氢能安全控制等产业链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攻关。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河南分院在濮落地揭牌,河南省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濮阳氢能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聘请国内外8位知名院士、专家担任濮阳氢能产业发展顾问,“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加快形成。
3.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氢能产业园初具规模,中沁泰康氢燃料电池系统实现量产,中原总机多型号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列入工信部汽车产品公告,30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投入使用。河南宗惠氢气高纯氢、国鸿氢能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中石化兆瓦级质子膜电解水制氢(PEM)示范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成功举办的“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引进上海陕耀、上海氢通、风氢扬氢能科技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氢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4.政策机制保障有力。成立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濮阳市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推进专班,组建氢能产业联盟,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突出问题,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印发《濮阳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引导氢能产业快速壮大。出台《濮阳市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在培育产业集群基地、引优做强产业链、加大试点示范应用等方面明确一揽子支持政策,助力氢能产业集聚发展。
总体来看,我市氢能产业虽得到较快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一些瓶颈制约。一是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在可再生能源高效制氢、氢气储运及加注、燃料电池等关键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核心技术空心化。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还主要依赖进口。三是绿色低碳水平有待提升,煤和天然气制氢占比较大,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较低。四是应用场景拓展不充分,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领域,在应急电源、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应用尚需开拓空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要求,抢抓“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机遇,坚持“创新引领、产业提升、安全为先、示范带动”路径,加大核心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引育并举提升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形成以工业副产氢和“绿氢”为主的供应保障体系,打造氢能特色化、多元化示范应用基地,构建“制、储、运、用、研”全产业链生态,推进氢能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实现“中原油城”向“中原氢城”转变。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开放合作。统筹引进吸收与自主研发,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发力,争取在氢能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装备上取得突破。深化与上海、佛山等氢能发展先进地区合作,充分利用“离岸”创新资源,参与制定一批氢能装备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建设省级以上的质量检测中心,形成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积极招引“头部企业”,推动濮阳氢能产业突破发展。
多元应用,示范带动。结合氢能产业基础和技术产品特点,挖掘应用潜力,拓展应用领域,培育应用市场,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打造若干典型应用场景,打造“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供应+氢储能电站+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绿色氢基化工”示范应用基地,通过试点示范加速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进程。
安全为先,协同推进。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全产业链安全风险防控。加强部门协同,逐步建立与氢能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科研攻关、推广应用、建设运营等产业生态、标准规范。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着力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规范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濮阳氢能产业协同生态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氢能在交通、环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普及成熟,初步形成氢能制备、装备制造、储存输送、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全产业链条,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基础保障方面。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绿氢”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产能5万吨/年(不含化石原料制氢),建成加氢站15座,氢气终端售价降至30元/公斤以下,濮阳氢能在“郑汴洛濮氢走廊”及周边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科技创新方面。建成氢能标准研究、检测试验和安全运营等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4家以上。产业生态方面。河南(濮阳)氢能装备产业园建设成效彰显,集聚15家以上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20000台/年以上,氢燃料电池车辆产能达到3000辆/年。示范应用方面。推广示范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辆以上、两轮车2000辆以上,建成各类应用示范场景100个以上。
展望2035年,濮阳氢能产业协同生态圈优势彰显,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培育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生态,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左右。
三、规划布局
充分发挥濮阳东临山东“鲁氢经济带”、北依河北“沿海氢能应用示范带”、南接郑州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的区域优势,依托自身资源、产业等基础条件,衔接国家、省和周边城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优化产业布局,谋实发展路径,重点打造“一中心、四基地、多场景”氢能产业发展格局,建成国内领先的氢能装备产业集群。
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心。依托华龙区、工业园区和濮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推进产业发展与科技研发双向发力,高标准建设河南(濮阳)氢能装备产业园,形成濮阳氢能产业发展核心支撑。强化招大引强,布局建设氢气瓶及压缩机、加氢设备、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专用车辆制造等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依托河南省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重点开展低碳高效制氢、氢储运、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核心组件、氢脆安全控制、CCUS等关键技术研究,完善产业标准及检测体系,推动氢能技术研发、转化和产业孵化。
四大氢气供应保障基地。依托濮阳县、范县、经开区、工业园区,扩大工业副产氢产能,布局建设“绿氢”和高纯氢生产项目,推动化石燃料制氢与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有机结合,探索开展天然气输运管道掺氢、区域性氢气输运网络建设运营,持续降低氢气供应价格,打造从制备、提纯、储运等相对完整的氢气供应保障体系,谋划建设氢能交易中心,为区域氢能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多场景示范应用实践区。在各县(区)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公共管廊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氢燃料电池在重卡、公交、市政车辆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积极构建氢能分布式能源、氢储能、应急电源、两轮车等应用场景,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四、重点任务
(一)打造氢能制储运加保障体系
1.提升氢能供应保障能力。结合资源禀赋选择多元制氢技术路线,构建清洁、低碳、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充分利用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工业副产氢资源,积极扩大丙烷脱氢、炼厂干气制氢等工业副产氢产能。采取变压吸附(PSA)等提纯技术,有序发展高纯氢(99.999%)项目。推动化石燃料制氢与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CCUS)有机结合,提高“蓝氢”产能。持续扩大“绿氢”供给规模,有效整合富余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电力,优先利用弃风弃光电量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绿氢”生产示范项目;试点开展生物质制氢,拓展“绿氢”供给渠道。探索开展谷电制氢、光解水制氢。到2025年,氢气年产能超35万吨,其中,工业副产氢产能4万吨/年,“绿氢”产能1万吨/年;培育一家集氢气生产、纯化、输运为一体的大型气体公司。谋划建设氢能交易中心。
专栏1 氢能供应保障工程
工业副产氢。重点推进低碳、安全的工业副产氢源项目建设,支持中原石化、丰利石化、远东化工、浩森生物等企业积极扩大工业副产氢产能,建设迈奇化学新材料产业园、中汇电子新能源配套电极辅助材料等工业副产氢项目。支持高纯氢生产企业通过签订长期采购协议,稳定氢源供应,降低采购价格。
风电、光伏发电制氢。建成中原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氢(PEM)等“绿氢”生产项目,一期产能400万方/年,二期产能5300万方/年。优先利用弃风弃光电力建设“绿氢”示范项目。开展光解水制氢技术研究。
蓝氢。建设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原料气合成公用工程项目,新增氢气产能10万吨/年,支持企业采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工艺,提高“蓝氢”产能。
生物质制氢。依托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应用高效催化剂,试点建设生物质(垃圾)制氢项目。
谷电制氢。将谷电制氢作为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不足时的重要补充,保障氢气供应,优先在大型工业企业聚集地区及氢能应用示范区推广谷电制氢项目。
2.构建氢气储运网络。科学规划氢气运输路径,重点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输氢,积极发展液氢槽车、氢气管道、氨氢转化等多元化氢气运输方式,加快完善氢气综合输运网络建设,提高氢气输运能力,降低输运成本。发挥高压氢气集装管束短距离、成本低优势,在市域内及周边相邻城市间重点以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输氢方式供氢。探索开展氢—氨、液氢长距离运输。支持在化工园区、氢源地加氢站配套建设直供输氢管道;充分利用濮阳天然气长输管道覆盖范围广优势,建设天然气掺氢输送试点项目,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配套直供输氢管道2条、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示范项目2个。规划建设氢能运输调度平台,实现氢气输运全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构建安全、高效、低成本氢气输运分配系统。
3.加快推进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需求导向,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建设。优先在物流园区、公交客运场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国道沿线等建设布局加氢站。鼓励在既有加油(气、电)站基础上增加加氢功能,建设“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鼓励在新建的加油、加气、充电场站内预留加氢设施空间。探索建设以甲醇、天然气、氨为氢能载体的制备、储运、纯化、加注一体化加氢站。在氢源丰富、输送便捷区域规划建设加氢母站,提高氢气储运效率。出台《濮阳市汽车加氢站建设审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15座,形成覆盖市域主要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的高效便捷加氢站网络。
专栏2加氢站建设工程
建设加氢站15座(站内制氢示范站2座以上),其中,市城区8座,每县1—2座。支持中石化、中石油、华润燃气、中沁泰康、国鸿氢能、上海陕耀、中裕燃气等企业建设加氢站、加氢母站。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企业与加氢站签订长期氢能供用协议。
4.形成氢能供应优势价格体系。积极推动技术进步、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和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创新,不断降低氢能制备、储运、纯化、加注等环节的成本,推进氢能优势价格机制加快形成,构建供应多元、储运高效、运营规范、竞争有力的氢能供应价格体系。到2025年,高纯氢出厂价格控制在18元/公斤左右,“绿氢”出厂价格控制在25元/公斤左右,加氢站供氢均价控制在30元/公斤以下,濮阳氢能在“郑汴洛濮氢走廊”及周边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二)推动氢能产业创新发展
1.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对接国家、省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与河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河南省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重点开展制氢、储能、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推动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创新发展,加大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及储备,建设高水平氢能研发机构。加强与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合作,打造技术联合攻关平台,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进濮阳氢能研究院、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河南分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开展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4家以上。
2.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离岸创新资源,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重点在清洁低碳制氢和氢气深度纯化、氢气致密储输、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燃料电池整车关键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锻造拳头产品,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专栏3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工程
制氢技术。开展低成本PEM电解水技术、高效大功率碱水电解槽关键技术、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技术、高回收率氢气纯化、低成本安全可靠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研究攻关。
氢储运技术。开展高压深冷液态储氢、固态储氢技术、中低压纯氢管道运输技术,利用既有管道开展输氢(掺氢)技术,移动加氢、车载换瓶等研究攻关。
燃料电池零部件关键技术。突破膜电极、双极板、电堆、系统集成、低铂催化剂等低能耗、高功效批量生产技术,开展高可靠性氢气循环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研究。
燃料电池整车关键技术。开展整车复合能源匹配与管理技术、长寿命高可靠高效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车载氢系统安全与防护技术、车载储氢系统及关键材料国产化替代技术等研究攻关。
应用领域关键技术。探索研究固定电站用燃料电池长寿命运行管理策略及可靠性技术,建筑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综合供能系统集成与控制关键技术。
3.加强人才智库建设。以氢能技术创新为导向,加强氢能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引育用留”。落实“1+14”一揽子人才政策,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在氢能产业发展基金中安排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积极引进高层次氢能领域创新型团队。加强与知名高院、科研院所合作,协同推进氢能产业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本地技术人才培养,依托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培育一批氢能领域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支持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等院校开设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加强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育基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1.建设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依托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装备制造园区,引导氢能高端要素集聚,重点实施国鸿氢能科技产业园、陕耀东方(濮阳)氢能孵化园、中沁泰康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氢能源整车制造基地等项目,打造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链条齐全、特色鲜明的河南(濮阳)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形成濮阳氢能产业发展核心支撑。落实《濮阳市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政策措施,搭建产业合资合作平台,通过战略合作、技术引进、并购等方式,重点引进氢能行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濮布局装备制造、产品研发设计等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2.提升氢能制储运加全链条装备制造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功率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设备、氢气纯化设备及分布式天然气、氨气、甲醇高效催化制氢设备等装备制造企业;完善数控机床、机械制造、模具生产等产业配套体系,积极发展水电解制储加一体化、撬装式加氢、移动高压加氢、氢气压缩机、储气瓶、加注机、高压智能阀门等设备以及加氢站控制集成系统;推进上海氢通氢能科技产业基地、风氢扬氢能科技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研发生产基地、正星集团氢能产业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打造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3.发展氢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整车核心产业。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产业化,重点围绕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以及氢气循环系统等燃料电池汽车八大核心零配件产业链,加快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形成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中原总机、中原特车、海林特种装备等骨干企业,积极与宇通等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大力发展燃料电池专用车制造产业,完善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底盘一体化设计、高集成电驱动系统、轻量化车身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河南省重要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基地。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产能达到20000台/年以上,氢燃料电池车辆产能达到3000辆/年。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中原油田、天能集团以及油气装备制造、特种设备制造等企业向氢能企业转型发展。推动国鸿氢能等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企业加强与宇通客车、一汽解放等车企合作,加快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动力系统在全省推广应用,强强联合、共同开拓市场,实现豫产豫销。支持中小型创新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合作,加大整机产品、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的创新力度,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5.完善产业标准及检测体系。支持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氢能各类标准研究制定,推进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等优势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增强行业影响力及话语权。在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中,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推荐性标准和国家有关规范。围绕氢能制备及氢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整车生产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建立产品测试认证平台和计量测试中心,为氢能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强化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到2025年,建成相关测试认证平台和计量测试中心5个以上。
专栏4 产业链综合竞争力提升工程
氢气供应产业链。围绕工业副产氢回收利用、化石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等,积极引进变压吸附提纯技术设备与集成、模块化电解槽装备制造、PEM制氢设备、选择性透氢膜等相关企业。
氢气储运产业链。引进拥有高压供氢、加氢、液氢制备加注等核心技术的企业,重点发展高压储氢瓶、氢气压缩机、液氢泵、氢气液化装备、智能加氢枪、高压氢气流量计、压力调节阀、高压阀等核心储氢装备及成套储氢设备。
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依托国鸿氢能、中沁泰康、上海氢通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动力系统,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
氢燃料电池整车产业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燃料电池车企合作,加强汽车整车设计、底盘制造、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的研发和生产,规划建设中原总机氢燃料电池整车生产、武汉格罗夫氢燃料电池特种车生产等项目。
(四)拓展示范应用场景
1.开展交通领域应用示范。抢抓“郑汴濮”陆港联运物流集散货运氢能示范、“郑汴洛濮”绿色低碳市政交通氢能示范建设机遇,全面推广氢燃料电池在重型车辆的应用,以物流车、叉车、重型牵引车等为重点,依托“濮东、清丰、濮西、濮阳县、台前县”五大物流枢纽,在物流园区、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厂区开展示范应用;以环卫车、公交车、特种车辆等为重点,围绕垃圾转运、市政等公共领域开展示范应用。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环卫车优先采用燃料电池车辆。以市、县城区为主,积极推广氢能两轮车,营造绿色生活场景。推广“氢能+智能”燃料电池汽车车联网系统,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行检测、调度和数据汇集,支撑应用场景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强氢能源诊疗车推广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业与氢能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辆,其中,物流车500辆、环卫车100辆、公交车100辆、其他车辆300辆;应用氢能两轮车2000辆。
2.开展分布式能源领域应用示范。因地制宜布局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不到或热电需求相对稳定的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商业楼宇、学校、医院等区域,开展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为用户提供电能及高品质热(冷)源。依托通信基站、数据中心、铁路通信站点等,加快推进氢能在应急电源中的应用,提高设备供电可靠性。结合增量配电改革,开展氢电融合的微电网示范。
3.开展储能领域应用示范。发挥氢储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逐步开展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技术示范。以氢能为纽带,连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能源形式,推动能源清洁生产和就近消纳,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加快建设河南国鸿共享氢储能等项目,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综合梯级利用。发挥氢能作为储能介质的作用,逐步提升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实现大规模储能及调峰,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和能源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4.开展绿色氢基化工应用示范。随着制氢技术经济性不断提高,拓展低成本清洁能源制氢在化工等行业作为高品质原材料的应用,重点实施合成氨、甲醇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有效降低工业领域化石能源消耗。支持中原石化依托现有装置、技术、人才优势,转化最新科技成果,实施PSA装置提质改造及供氢中心等一批延链强链项目,发展中高端产品。
专栏5 氢能多场景推广应用工程
交通运输领域。依托物流园区开展重型卡车氢能物流车应用示范;依托各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开展叉车等应用示范;围绕城市渣土处理、环卫等开展氢能市政车辆应用示范。近期开通城市公交和市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客运线路,远期开通濮阳至省内、省际周边地市氢燃料电池城际长途客运线路。大力推广氢燃料两轮车。
分布式能源领域。在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居民小区、公共建筑等稳定热电需求的区域,建设燃料电池热电联供项目10个;在通讯基站、数据中心、铁路通信站点等领域推广应用备用电源50套,新建和改造的通讯基站优先选用氢燃料电池作为备用电源。在设施农业、健康医疗等领域推广示范应用项目。
储能领域。在电网调节压力大、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区域,探索布局基于可再生能源或电网低谷负荷的共享氢储能示范项目,发挥氢能在电网调峰、填谷中的作用。
工业领域。在化工行业提升氢气应用比例,实施工业领域深度脱碳;加快医药、建筑等领域用氢项目建设,积极利用氢气作为工业能源及原料,以氢为纽带构建化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五)加强开放协同合作
1.强化区域氢能产业合作。加强与山东“鲁氢经济带”、河北“沿海氢能应用示范带”、“郑汴洛濮氢走廊”城市产业衔接,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推广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提升区域氢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周边城市在氢能配套设施建设、标准规范制定、政策法规出台等方面沟通互动,推动区域内形成氢能产业统一标准法规和综合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氢能产业区域合作和产品应用推广环境。
2.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会、博览会、展销会、产业论坛等,邀请国内外氢能产业相关协会、联盟、企业、科研院所等在濮举办高水平产业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与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定期在濮组织全国性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鼓励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入国际、国内氢燃料电池协会等行业组织。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濮阳市氢能产业链企业招商目录,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作用,聚焦重点企业和核心技术,分领域、分类别开展对口招商、精准招商、敲门招商,引进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重大项目。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打造企业投资兴业乐土。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濮阳市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推进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具体落实,推进政策制定、项目落地、招商引资、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濮阳市氢能产业联盟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互通,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二)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完善氢能管理有关政策,规范氢能制、储、运、加全过程建设管理程序,在氢能项目的规划、立项等方面优化审批流程,实施容缺受理、提前预审、告知承诺制等创新措施,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在符合相关规范、安全条件的前提下,优化氢能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前期手续。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免除氢燃料电池重卡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中“移动源减排措施”限制。
(三)强化财政金融扶持。落实《濮阳市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项目投资、燃料电池汽车购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等方面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将氢能产业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等资金的重点支持方向,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发挥氢能产业基金的撬动作用,支持省市属国有企业、氢能行业龙头企业等联合设立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加强与国内外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合作,围绕氢能创新企业主动投资布局,积极推动氢能企业上市。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项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投、贷、债、租、证”等多种信贷服务,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四)构建全过程安全机制。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强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各环节安全管理,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氢能生产储运装置、场所和应用终端的泄漏、疲劳、爆燃等风险状态进行监控、分析、预警,有效提升事故预防能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氢能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处置技战术和作业规程,开展专项演练,及时有效应对各类氢能安全风险。
(五)做好产业科普宣传。把氢能产业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体系,加大氢能推广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会议、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与氢能相关知识与技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提高公众对氢能的认知与认同。建设包括氢能科普、产品展示、互动交流等功能的氢能综合展览馆,全方位展示氢能新技术、新产品和应用成果。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对在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持续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